舟山晚报 ▎“爱西行公益”四年促成帮扶近700对

2016-06-03

“爱西行公益”4岁了!在5月21日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举办的4周年年会上,一批帮扶者和志愿者获得表彰。“爱西行公益”发起人汪洋更是成了会上的焦点。今年27岁的汪洋是四川巴中人,浙江海洋大学硕士毕业生。4年前,他发起成立了爱西行公益协会,同年筹建了爱西行公益网,为贫困山区孩子募集图书、教学器材和帮扶款等。

  4年来,“爱西行公益”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,也让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走进贫困山区,为那里的孩子带去温暖,本报曾多次采访报道。

  大山里的孩子让人心疼

  汪洋与公益结缘,还得从2011年说起。当年,原计划到舟山读研究生的汪洋主动申请休学一年,投身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。

  在贵州省江口县服务期间,汪洋见到了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幕:教室外,一名男孩趴在窗户上往里张望,问他为什么不进去上课,男孩摇摇头说,上学要交19元的书费,家里交不起。

  “我自己就是大山里走出的孩子,可能我那会儿的条件更加恶劣。”汪洋说,他既感同身受,也觉得一定不能袖手旁观,能帮一点是一点。

  2012年,汪洋创建了爱西行公益协会,筹建了“爱西行公益网”。截至今年5月,协会已累计促成帮扶对象近700对,为贫困山区孩子提供150万余元帮扶款,并引入社会资金330万余元,28800余人次困境儿童从中受益。目前,协会跟踪的帮扶对象有400多人。

  2013年起,连续6个学期,协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赴贫困山区长期支教;2013年、2014年,连续两年暑假,汪洋和志愿者们募集了大批学习用品,组织一支20多人支教队伍,到贵州山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教学活动。

  2014年“爱西行公益”申报的“贫困山区孩子结对帮扶项目”入围实施类百强,2015年其申报的“困境儿童陪伴成长计划”获得第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。

  帮扶孩子要重质量而非数量

  5月21日下午,“爱西行公益”4周年年会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人、志愿者,挤出时间自费赶到岛城,他们只希望能为更多贫困儿童发出声音。

  浙江海洋大学学生高丹云,2014年参加了爱西行公益协会组织的贵州支教活动,深受感动,回来后用自己获得的国家奖学金资助了一名学生,剩余的奖学金也全部捐给了爱西行公益协会。

  汪洋介绍,目前现状是,很多帮扶人希望最好能帮助品学兼优的孩子,可并非每个山区儿童都非常渴望读书,迫于生计他们可能另有打算。此外,想要帮扶孩子的人很多,志愿者走访出来需要结对的孩子数目有限,很多帮扶人都在排队等待可以结对的孩子,同时协会每年帮扶儿童的数量增长都控制在100人以内。

  “一个人做公益,就会带动身边的人,但对于我们而言,更看重帮扶的效果而非数量。”汪洋说,做公益并不是给钱读书这么简单,我们希望能帮助更多孩子,更希望帮扶人能付出爱心,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,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做公益。

  希望能温暖更多舟山孩子

  2014年起,该协会启动了“互助成长营”活动,每年组织一批舟山孩子到贵州贫困山区体验生活,再把山区孩子带到城市来拓展眼界。本报记者曾跟随前往贵州作全程报道。

  “互助体验营”活动举办期间,随着本报连续报道的刊发,就有不少读者来电咨询自己孩子能否报名参加。但在汪洋看来,活动时热热闹闹,结束后悄无声息,这不是他想要的公益。

  “做公益,一定要持久、细水长流,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。 ”汪洋说,即便是“互助成长营”这样的短期活动,他也要求志愿者们在活动结束后与孩子继续保持联系,及时反馈信息。

  2014年该协会在舟山进行了注册登记。去年,汪洋研究生毕业后到舟山一家企业工作。接下来,爱西行公益协会将继续加强帮扶学生的跟踪引导力度,在做好各项儿童关怀公益项目的同时,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舟山孩子身上。

  目前,“爱西行公益”在舟山的项目主要有两个,陪伴成长计划,在定海一所小学,每周末都会有“爱西行公益”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开展素质拓展训练;“2+2”互助成长计划,选择了舟山渔农村和城镇对比鲜明的两组孩子,长期开展个案辅导和小组活动。


写下您的评论吧